第843章 朕为皇叔牵马(1/2)
李琬在家里休息了五六天,精神总算有所好转,便主动来到大明宫请命。
“臣已经养好了精神,随时可以出巡陇右。”
李白出巡陇右是对地方官府的巡视,而李琬则是奉命检阅军队,两者目的完全不同。
更何况哥舒翰率领的唐军已经离开了陇右的土地,尾随着吐蕃军杀进了原先的吐谷浑地区,也就是李瑛穿越前的青海省境内,所以李琬和李白的目的地也不相同。
看到李琬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李瑛高兴的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好啊,六郎出去锻炼一下吧,朕等着你回来的时候脱胎换骨。”
“臣定当不辱使命!”
李琬抱拳宣誓。
李瑛随即宣布册封李琬为钦差大臣,授予从二品的光禄大夫头衔,赐钦差节钺,即刻离开长安巡抚陇右军。
为了保护李琬,李瑛钦点锦衣卫指挥佥事陆丙统领五百锦衣卫随行,沿途护卫李琬的安全。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保证荣王毫发无损的返回京城。”
陆丙接了命令,率领五百身穿飞鱼服,腰悬绣春刀的锦衣卫簇拥着李琬自春明门出了长安城,
各位亲王对于李琬巡抚陇右的差使俱都羡慕不已,包括李亨、李琰、李瑶、李环等人俱都纷纷来到春门外为六郎践行。
“六郎能够离开长安去陇右走走,实在是一大幸事。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周游各地,增长见识。”
李亨替李琬牵着马缰,吐露心迹。
李环一脸遗憾:“小弟无官一身轻,真想跟着六哥一道去陇右开开眼界。只可惜我昨天进宫请命,陛下未能准许我的请求,只能以后等待机会了。”
李琬拱手辞行:“诸位兄弟勿忧,圣人心胸宽广,诸位将来一定都有周游各地的机会。”
随后翻身上马,与陆丙率领五百锦衣卫沿着驿道绝尘而去。
随着冬季的到来,北方的战事逐渐减少。
唐军与燕军俱都以静制动,双方主帅看不到良机便不会轻易出击,更不会发起大规模进攻,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就盲目进攻绝非明智之举。
相比于逐渐沉寂的北方战场,崔乾佑率领的燕军在江南地区继续保持活跃,继歼灭了张九皋所部之后,又一举攻克扩州,兵锋直指温州。
为了阻挡崔乾佑的进攻,被任命为岭南兵马大都督的张巡率两万兵马屯兵温州,坚壁清野,誓死不让燕军南下。
而顺着长江南下的夫蒙灵察率三万唐军进攻丹阳无果,反而在长江上为安庆绪所败,只能退兵九江,另谋用兵之策。
李瑛也看出来了,这个夫蒙灵察的军事能力还不如杜希望,指望他扛住崔乾佑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李瑛果断对江南战场进行微操,命令雷万春率领一万人马紧急驰援温州,协助张巡抵御崔乾佑向南方的推进。
“福建境内多山脉,张、雷二卿莫要执着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城池能守则守,不能守则主动放弃,利用福建的山脉与叛军周旋。”
李瑛在圣谕中给张巡与雷万春下达了指示,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战略方针用兵。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经过了八年方才彻底平定,李瑛治下的朝廷才向燕军展开了一年的反攻,想要迅速解决燕军并不现实。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史之中的「安史之乱」打了八年,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打了三年多,唐朝在经过武氏内乱以及吐蕃压境的情况下想要一口吃掉安史集团并不现实。
安禄山手底下还是那帮人,史思明、安守忠、崔乾佑都在,唐军这边虽然多了一个王忠嗣,但李光弼却因为开辟了新战线没有参加唐燕之战,双方的军事对比与历史上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李瑛能够迅速控制洛阳,没有让叛军进入河南已经算是把这场战争造成的破坏降到了最低。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依靠国力一步步压制叛军,同时等待李光弼、哥舒翰平定吐蕃后回师增援,到时候必然能够一举平定安史之乱。
李瑛觉得仅仅调雷万春驰援温州还不够,于是又派七十三岁的李祎前往江南挂帅,统领整个南方地区的军队。
“让皇叔以七旬的年龄出征,朕心中深感愧疚。
然看到皇叔的身体依旧硬朗,又求战心切,朕只好把南方的重任托付到皇叔的肩上了!”
李瑛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长安城南的安化门送行,殷切叮嘱这位胡须皆白的大唐老王爷。
自从「开元」元年,这位大唐宗室就为国戌边,先后和吐蕃、突厥、契丹、渤海等国家作战,一身转战数万里,足迹遍布辽东、北庭、安西等地,而又从不居功自傲,妄论朝政,堪称大唐砥柱,宗室楷模。
一个就连李隆基都完全信任,放心托付兵权的郡王,其节操与品行完全值得信任。
李祎一身甲胄,拱手辞别:“廉颇八十未老,臣今年不过七十三岁,愿为大唐再战十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