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国匠精魂 > 第204章 送日子之谈农村再婚

第204章 送日子之谈农村再婚(1/2)

目录

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在鲁西南的大地上横冲直撞。远处的田野蒙着一层白纱,村里的树木只剩下干枯的枝丫,在寒风中发出呜咽。阿丽家的小院里,几串玉米棒子在屋檐下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堂屋内,煤炉散发着温暖的气息,驱散了冬日的寒意。阿丽母亲端来热气腾腾的茶水,阿丽则紧挨着贾晓臻坐下,时不时偷瞄一眼,眼神中满是羞涩。阿丽的三爷爷,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留着花白的胡须,慢悠悠地坐到众人中间,从腰间掏出旱烟袋,不紧不慢地装上烟丝,点燃后深吸一口,吐出一圈浓浓的烟雾。“晓臻啊,你们年轻人在大城市,见多识广,可知道咱鲁西南这边,关于再婚和守寡的事儿,门道可多着呢。”三爷爷率先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贾晓臻身子微微前倾,礼貌地回应道:“三爷爷,我还真不太了解,您快讲讲,让我长长见识。”一旁的贾茂林和王世坨也纷纷点头,投来专注的目光。

三爷爷磕了磕烟袋锅,目光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缓缓说道:“在过去,咱老祖宗可不把初婚和再婚同等看待,对再婚大多抱着负面看法。就拿那些老文献来说,《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记载‘诸侯不再娶’,《白虎通义?嫁娶》也提到‘人君无再娶之义’。这么做,就是为了维持婚姻的稳定。但这也不是说完全反对再婚,像那些帝王将相、富豪之家,三妻六妾的,再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只不过在礼制上有些约束罢了。”

贾晓臻若有所思,追问道:“三爷爷,那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是不是也不一样啊?”

“那可太不一样了!”三爷爷提高了音量,“过去对男人要求宽松,丧妻再娶,叫‘续弦’,大家都觉得挺正常。可对女人就苛刻多了,女子丧夫后,一般不鼓励再嫁,守寡被当作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政府还会大力表彰守节的女子,各地都能看到贞节牌坊,可几乎看不到为男人立的类似表彰之物。”

阿丽的父亲在一旁插了一句:“确实,以前村里对寡妇的看法可不好,觉得她们命硬,克死了丈夫。”

三爷爷点点头,接着说:“没错,过去咱们这儿有个祈雨仪式,叫‘寡妇扫坑’。找12个寡妇去打扫干涸的池塘,一边扫还得一边哭唱:‘不下雨,晒干坑,十二个寡妇来扫坑。扫的扫,翁的翁,三天里头下满坑。三天里头雨不下,十二个寡妇都改嫁。’这就是把寡妇和超自然力量联系起来,用改嫁来威胁老天爷降雨。”

贾晓臻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还有这种事?听起来挺荒唐的。”

三爷爷苦笑着说:“在过去,大家都信这个。而且,过去社会舆论也鼓励守寡,‘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这句谚语在村里流传甚广。女子不满20岁丧夫,守寡到50岁,官府还会给立贞节牌坊,载入《烈女传》。《陈留县志》《祥符县志》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阿丽忍不住问道:“三爷爷,那寡妇要是想改嫁,会怎么样呢?”

三爷爷皱了皱眉头,神情严肃地说:“那可受不少歧视。改嫁得等前夫过世3年之后,改嫁时得向亡夫跪祭,有时候还得去庙里烧香、捐钱赎罪,免得死后在阴间二夫相争。还有‘祭门槛’的仪式,寡妇得向庙里捐献一个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踩,才能赎罪。再嫁不能用大礼,不能乘轿,不能从正门进男方家,迎娶时间也有讲究,一般都在正午12点以后,大多是在晚上或夜里悄悄进行。村里有句歇后语,‘半夜娶寡妇——偷偷摸摸’,说的就是这个。”

屋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阿丽不安地握紧了贾晓臻的手。这时,王世坨插话道:“三爷爷,现在情况应该不一样了吧?”

三爷爷叹了口气,说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虽说对再婚和寡妇的传统看法还有影响,但大家遇到的更多是实际问题。像子女问题、财产问题,还有继子女和继父母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麻烦可大了。”

贾晓臻点了点头:“三爷爷,您能举些例子吗?这样我能更明白。”

\"洪二婶总爱坐在老槐树下补衣裳。\"三爷爷的喉结滚动着,烟灰簌簌落下,\"那年春荒,野菜粥都喝不上了。生产队长上门劝她:'阿二,改嫁吧,年轻寡妇守着空房,连猫都知道叫春呢。'\"

贾晓臻想象着那个场景:青砖黛瓦间,一个青布衫的妇人正将补了十七层的衣裳缝进第十八层。她突然听见自己说:\"她怎么回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