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类型 > 高等教育课简集录 > 本科: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

本科: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2/2)

目录

总之,《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课程为本科生参与心理医疗实践中的评估和诊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心理医疗实践则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实践场所和检验平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心理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和发展。

以下是《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中涉及的一些名词解释:

1.心理测量学:研究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关注如何对心理特质进行量化测量和评估。

2.信度: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程度。

3.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量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4.常模: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是心理测评中用于解释测验分数的参照标准。

5.智力测验:用于评估个体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测验。

6.人格测验:测量个体人格特征和心理倾向的工具。

7.情绪测评量表:专门用于评估个体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的量表。

8.职业兴趣测评工具:帮助个体了解自己职业兴趣倾向的测量方法。

9.数据统计:对测评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的方法和过程。

10.描述性统计: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和描述,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11.差异检验:用于检验不同组之间数据差异是否显着的统计方法。

12.相关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程度的统计方法。

13.测评报告:对心理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后形成的书面文件。

14.心理档案:系统地记录个体心理特征、测评结果和相关信息的资料集合。

15.伦理原则:在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过程中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如尊重、保护隐私等。

16.法律规定:与心理测评和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活动合法合规。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中的名词解释:

1.项目反应理论:一种现代心理测量理论,认为被试者在测验项目上的反应与其潜在的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

2.概化理论:用于研究测量误差和评估测量精度的理论,强调测量情境和测量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标准化测验:经过严格的编制、施测和评分程序,具有统一的标准和常模的测验。

4.自陈式测验:让被试者自己报告对问题的回答或主观感受来评估心理特质的测验。

5.投射式测验:通过分析被试者对一些模糊、不确定的刺激的反应来推断其心理特质的测验。

6.因素分析: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找出多个变量之间的潜在共同因素。

7.重测信度:用同一测验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组被试者施测,两次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

8.复本信度:使用两个平行的测验(复本)对同一组被试者施测,所得分数的相关系数。

9.内部一致性信度:测验内部各项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10.内容效度:测验内容对欲测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

11.构想效度:测验对某一理论构想或特质的测量程度。

12.效标效度:测验分数与外在效标之间的关联程度。

13.心理测量量表:具有一定结构和规则,用于量化心理特质的工具。

14.测评工具的适用性:指某种测评工具在特定情境和人群中使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

15.档案管理系统:用于存储、组织和检索心理档案的信息化平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