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飞起来(1/2)
还是中间的南边的海,还是那处大公园。
还是老地方,还是那些人。
余切熟门熟路,和几个同志打了招呼,就把普利司通自行车往外边儿一撩——不管了。
咱就说,这个地方总不能把我车顺走了吧。
负责安保的同志一见到余切就打招呼:“哟,余老师,又来了!”
“又来了,又来了。”余切点头。
别人进中央都是高谈阔论,我天天打牌。
有同志瞥见了余切那自行车,“您那什么自行车?牌子没见过呢?”
“小日本的,没什么意思。不怎么样。”
乔公的女儿乔南来接余切,见着了,顿时就问道:“日本的自行车啊?那得多少钱?”
哎呀!这可就不好透露了。
我当时买的时候,两千块钱,现在日元升值,估计得三千块钱了——比我那摩托车还贵!
“五百,不是三百块钱!”余切伸出三个手指,跟发誓一样。
乔南白了余切一眼:“余切,你就吹吧。这么便宜的日本变速自行车,你帮我也买一个?”
“那不行,这是我从日本人那里缴获来的,所以买的便宜。你要几百块钱买,也得凭你本事才行!”
“——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信!”乔南吐槽道。
乔南是燕大64级的学生,算是余切的正牌学姐,了解到这一层关系之后,两人自然就多了一些交情。不然,就是一般人余切也很难这么说话。
一进到屋里面,发觉已经坐满了。老马正打的开心,见余切来了,让余切来替他。
“我弟子来了!”马识途笑道。
“你也就有个余切了,天天让余切来给你收拾烂摊子!”乔公道。
马识途还很得意呢,“我一把年纪了,熬不住,师父做不了的事情,弟子帮忙做下去,你们都精力旺盛,我是比不了的。”
给马识途这么一激,其他人本来是不干的,现在就同意了。
余切一顶岗,立刻就开始转换风格,该吃的分一点儿不剩,该叫的牌叫到顶格,而且余切会算牌,给其他人的压力山大,但这却恰好顺了乔公的意,他最喜欢和高手过招。
然而,一轮下来,赶赶在最后一步,余切还是没防守住,输了。
老马看余切输了,比他赢了还开心。
老马啊老马,你特么到底是会打牌,还是不会打牌。
你咋这么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呢!
瞧瞧你老乡,笑得眉飞色舞。
啥时候让我的好朋友老聂过来,我们“余孽”兄弟合起伙儿来打遍这公园无敌手啊。
听闻不少领导还喜欢踢足球,不巧,兄弟我踢球也是有两下子的。
“不打了,不打了。今天就这样吧。”乔公站起来宣布撤退,末了忽然问余切:“余切,听说你电影上映了?”
“您怎么知道的?”
“我们有些老同志很喜欢看你的,听说你的电影上映,一定要第一时间看到才行。”乔公望着周围,忽然笑道,“恐怕我们还是最先看到的你电影的观众。你的电影一出来,我们就刻录了片子到家里面看。”
“那这电影怎么样?”
说起来,《小鞋子》上映之后,余切光顾着打牌和写,还从来没有看过自己的片子,也没有宣传过。
这会儿电影上映,没有啥首映礼,就是卖给各大国营影院,人家卖多少钱,按照一定比例转到制片厂这边来,只要片子卖得过去,就算是过了两年三年,还是能挂在电影院。
《少林寺》那片子卖了上亿!
但是,也放了许多年!
那么,乔公怎么说这片子呢?
他竟然稍微回忆了一下,像是在找其中有什么不满意的,但是找来找去呢,实在是挑不出毛病,最后摇头道:“我感觉没什么瑕疵,我原先知道你这片子和,是专门写给捐款活动的……我还以为有些很样板的地方,没想到啊,竟然一个也没有。”
“这是个好电影!”乔公说,“你这一整部电影,全凭感情去打动人,没有一句口号。”
他补充道:“我是以一个看了电影的观众来说的,没有代表其他的什么身份,但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真是这么想的。”
原来,领导早就看过了电影。
因这一时期电影院线的保密几乎形容虚设,也没有啥防盗版的意识,只要愿意出胶卷,又有原片,任何人都能搞到一整部电影的盗版胶卷。
就是老百姓搞不起罢了。
如今正在拍摄的《台儿庄战役》,将来上映前,就是刻录了几卷,先给领导层看过一遍,觉得可以之后,才和大众观众见面。
《台儿庄战役》作为大陆电影,在宝岛被严防死守,绝不允许上映——蒋家的人却偏偏想要看,最后竟然是通过特工在港地那边刻录胶卷,再运回宝岛,可谓是动用极大的力量去盗版。
看过《小鞋子》的可不止是领导了。
电影放映一周,很快在全国各地引发观影狂潮,连带着余切年初写的这本,又开始热卖。京城出版社联合城出版社、峨眉出版社……拢共九家出版社,在全国再印三百万册。
《十月》的编辑苏玉也在运作,想要把这一部作品的部分,节选到现今的中小学生课本当中去。苏玉感慨道:“我只是提出是否能节选余切的?大家都答应了我。”
“可见,就算是我不提出来,最后也有人会提出来。因为余切你已经走到了这里,你的光彩是隐藏不了的。”
余切坐在家里面,各地读者寄给他的信件如同雪一般飞来。
他上一次收到这么多信件,还得是徐驰那篇报告文出来后才有的反应。
燕大附小、京城第四中学……孩子们纷纷以班级为单位,写信给余切,给电影摄制组,表达他们对这一部片子的喜爱。
阿里的勇敢、阿里妹妹的天真善良,以及内地来的女教师宫雪成为这一时期的受捧形象。
不说别的地方,就是燕大这里,话剧社的贴出电影海报——一晚上还没过去呢,哗啦,这海报就不见了。
又贴上海报,并且贴上小字报:同志,偷窃是不道德的!
结果一点用也没有,贴出来不到俩小时,“哗啦”,那海报被抢得只剩下了秃噜的墙皮!
这片子简直一票难求。
京城西单那边有好几家电影院,是这一时期燕京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小鞋子》电影上映后,作价3毛钱一张,真的不便宜!然后,好多人不仅仅看了这电影,还在影院门口设置的捐助箱里面,留下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捐款。
余切的一些朋友,因为搞不到电影票,只好来找余切求助:“余老师,您这有票吗?我拿去和我爱人一起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