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外焦里嫩(1/2)
这种报道,还是专门针对“宏昌”饮料厂“再来一瓶”活动的,并不是报社记者缺新闻才写的。
这里是省城临海,记者们根本不缺新闻素材。
光是市里、省里、大型国企的新闻就够他们报道的了,不可能单开出一个豆腐块给一个刚开业没多久的饮料厂。
两周前,顾晚晚给老唐打去了电话,说想让老唐找临海这边报社的熟人写一篇报道。
老唐接到电话很是高兴,“百乐”是江城的明星企业,不仅带动了他们报社的收入,还让其他兄弟单位眼馋地不行。
上级领导有意思想把他调到省里工作。
江省十二个城市,除了省城外,还有十一个城市,也就是十一家报社,十一个总编。
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往上升,但大多数人这辈子,做到地方报纸的主编也就到头了。
老唐能有这机会,跟“百乐”有很大的关系,顾晚晚和秦峰就是他的福星。
“小顾,临海那边怎么样?上次我说找人帮你们做广告,你们说先不用,我已经跟他们负责广告的同志打好招呼了,随时准备。”
顾晚晚笑了笑,老唐比他们还着急在报纸上投广告,“唐总编,现在先不用,我想让您帮我找人写一篇报道。”
“是宣传咱们厂子的吗?这个好说,我跟临海那边的说完了,他们对你们的百乐饮料厂很感兴趣。”
做记者的,新闻灵敏度都很强。
在国营厂子里上班的人,对于私营经济了解并不多。
无非就是觉得干小买卖的越来越多罢了,家门口多了一家小饭店,路口又多了一家小卖店,市里又多了几家卖衣服的。
至于办厂子,别管什么类型,对他们来说都太遥远。
记者可就不同了,明后年,华国的商业市场肯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百乐”近一年风头正盛,一个厂房变四个厂房,跟变戏法似的,坐火箭也没有这么快的速度。
这种正面的乡镇企业,多报道报道有好处。
顾晚晚:“唐总编,我想写一个关于宏昌的报道。”
还没等顾晚晚说完内容,唐总编在电话那头嗷一嗓子,都喊破音了,“啥?小顾,不是,你咋了?”
唐总编和顾晚晚、秦峰两口子认识时间也不短了,他太了解这个厂子到底谁说了算。
小峰看着是主外,很多事情都是小峰带人出面解决。
但是“百乐”的大方向都是顾晚晚把握的,要是没有顾晚晚,这个厂子也不能发展到现在。
老唐门口正好有手下拿着稿子来敲门,听见总编喊,吓了一跳,带着稿子回了自已办公室。
“小顾,你知道,报道也得找些关系,咱们真金白银花了,怎么能给宏昌做嫁衣的?”
老唐是真急了,音量都不自觉提高了不少。
虽说他在省内认识不少同行,但现在是市场经济,说白了,就是无利不起早。
没点好处谁也不可能让出一块版面,为一个企业做一个定向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