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 第699章 开门,做生意了

第699章 开门,做生意了(1/2)

目录

“吃香的没有,喝大的倒是有,你去了正合适。”

黄干逮着李学武不撒手,吐槽了一大堆,主要还是培训学习之后的调职问题。

系统内没有无缘无故的培训,尤其是长时间的思想教育类培训,至关重要。

你觉得培训完都会进步?那可不一定。

没有根基,领导突然推荐你去参加培训,还暗示看好你,欣赏你,你可要小心了。

很有可能等会培训归来,迟迟等不到提拔的消息,本来的位置还没有了,被边缘化。

当然了,这在黄干的身上不可能发生,因为他老子、大伯等人那是出了门的墙头草。

这话可不是李学武说的,而是黄干自己说的,李学武要说韬光养晦,虚与委蛇,他偏偏不想说一些虚的,直言不讳地讲出了大实话。

这些大实话给李学武说没啥问题,两人的关系比较王小琴也差不多一样紧密亲近。

别看两人平日里没什么正经的互动,见了面不是吃吃喝喝就是玩玩闹闹,没正经事。

但是,两人手里掐着的业务有太多合作关系,甚至在京城多个系统网络里有牵扯。

李学武已经不在分局工作了,工安的事能从姬毓秀或者其他人那里获取到重要信息,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能联系到以前的人脉关系。

司院呢?就是这些同学。

在这些同学里,黄干这位监狱长硬是凭借着同李学武之间的关系,将东城一监所与红星厂联系在了一起,搞出了不小的示范性经济。

造纸、印刷、木匠通通不干了,都转给了茶淀农场,危险系数高的经济也都让给了别的监所单位,专门做电子、制衣和艺术品。

一监所在今年彻底完成了翻新工程,没用上级一分钱拨款,打造出了全市示范性监所。

监区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好了,犯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好了,任何来视察的领导只要看得见,就会在心里给他打出高评分。

自然而然的,一大家子人都在一个系统工作,他也迎来了事业的进步机遇。

此前就已经兼任了市司院的后勤管理处副处长,现在更是一跃进入劳改局工作了。

以黄干的年龄和资历获得提拔其实也不过分,但也得看在哪个系统,跟谁比。

司院系统较为封闭,进步空间并不是很大,更何况他没有专职副处长的工作经历。

就连主管副处长的工作经历都没有,此前那就是个兼差,现在却跨越了一大步前进。

就这还让黄干不满意了,从业务部门转到管理处,再转出来就得奔市司院领导去了。

也就是说,从监狱长到劳改局处长很难,从劳改局处长进步到市司院领导更难。

总不能每次都跨一大步吧?

他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得不断拿出更耀眼的成绩,让上面的领导信任他,支持他。

所以,这不是找李学武来化缘取经了嘛。

“我还能说什么,我只能说钱真特么是个好东西啊——”黄干闷了一口酒,看着李学武小声说道:“我们领导下来,看了一监所的环境,就给我来了这么一句,我还能说啥——”

“那也是证明了你有这个实力,”李学武笑着说道:“市司院劳改局的处长,可以了,多少人做梦都得不到的好位置,我想你爸也很意外吧,他一定算计不到你能进步这么快。”

“他都要吓死了——”

黄干撇了撇嘴角道:“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以为有人要整他呢。”

见李学武看向他,他又撅了撅嘴角,小声地补充道:“他怕有人从我这里下黑手。”

“就算是弄清楚了来龙去脉,他也只提醒我低调行事,谨慎做人。”

“什么意思?怕你惹事?”

李学武瞧了他一眼,轻声问道:“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恐怕要在这个位置上蹉跎了。”

“再一个,从今年下发的政策文件中不难看出,上面还是有盘活经济的意思。”

“话是这么说,可谁敢保证风头不会变?”黄干微微皱眉道:“要不我怎么说这个时候上来,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个好机会呢。”

“那你还能回去咋地?”

李学武眼睛微微一眯,说道:“从兼任后勤处副处长的时候,你就应该有所察觉。”

“察觉是察觉了,就是没想到调令来这么快。”黄干懊恼地放下筷子,撑着胳膊说道:“等我爸听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班子会议都讨论通过了,我现在是上不上,下不下。”

“那没辙了,全看你了。”

李学武摊开手讲道:“你们领导这么信任你,也是看中了你的经济头脑。”

“你要么一条路往前冲,要么装糊涂,等几年风调雨顺了再做工作也不迟。”

“还等几年?得了吧。”

黄干抬眼看了他讲道:“副处到正处,三十岁是个关键年龄,你以为我跟你似的啊。”

“我现在能冲多远就是多远,四十岁一到,基本上就得踩刹车了,再冲就得翻车。”

出身干部家庭,让黄干对这些潜规则了如指掌,不能说没有例外,可也是大多数人的工作经历写照,很具有参考性。

为啥他说李学武不一样,还是在说年龄。

李学武今年才22岁,就已经是正处了,即便蹉跎锻炼几年也有时间调整方向。

黄干今年28岁了,马上就30的人了,事业即将到了踩油门的阶段,他不冲就得趴窝。

“说说你的想法吧,”李学武抱着胳膊撑在了桌子上,看着他说道:“我能帮你的,绝对不含糊。”

“经济,千头万绪还是经济,”黄干见李学武说话痛快,他也不含糊了,直白地讲道:“我们领导既然将一监所定为了示范性单位,目的和目标已经不用明说了,就是经济。”

“我对你的经济业务头脑有着绝对的信任和信心,你得给帮我参谋参谋。”

“说白了就是要项目呗。”

李学武一句话概括了黄干啰嗦的一大堆,“你先说说等你上任后打算怎么整吧。”

“我先说说我们领导的意思啊,”黄干并没有在意李学武的直白,他跟李学武没有藏着掖着,也是坦然地讲道:“既然叫示范性了,那接下来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规范、开发所有监所的后勤保障和业务创新能力。”

“要么是复刻或者因地制宜总结一监所的现有业务,连同其他监所形成规模产业化。”

他点了点饭桌,认真地讲道:“要么是彻底地因地制宜,一所一策,一地一产业。”

“但我抓全面经济工作,就必须考虑到生产建设的搭建条件以及后期的经销情况。”

黄干看的很远,想的也很清楚,一监所的经济工作是在李学武的支持下,得到了回收站的帮助才支撑起来的,有了今天的家底儿。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监所也有这样好的条件,也有像他这样大胆追求变革的干部。

所以项目是项目,管理是管理,他现在站在了新的高度,必须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一监所的产品前期有回收站兜底,后来同西城三监所和茶淀农场联合在一起搞经济,同红星厂有了合作的基础,有贸易管理中心负责经销和原材料的购进渠道铺设。

现在要把全市的监所、劳改农场规范起来,形成自我经济发展格局,他太为难了。

“幸好啊,前年龙江音河农场和陇右夹边沟农场转给了地方,否则我还得南北跑。”

音河农场就是后世的双河农场,以前叫京城市地方国营音河农场,前年转给了龙江省。

不过后世82年又要了回去,陇右那边的情况也一样,都是政策性的调整。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农场都交给地方了,比如远在津门茶淀地区的清河农场就还在劳改局的手里,现在归黄干正管。

“现在我有个初步的想法,”黄干挠了挠脑袋,一边思考着一边讲道:“不能完全走因地制宜的路子,这条路太专一容易走绝了。”

“我想以茶淀农场为生产核心,连通其他监所形成产业链的生产模式。”

他看着李学武讲道:“要充分考虑监所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要考虑到那些主要负责人缺少必要的经济头脑。”

“所以与其逼着他们搞经济,倒不如在茶淀农场集中力量和优势建设专业厂,将零配件或者上下游的业务分包给其他监所。”

“这样既省了因地制宜的思考,也能在初期给这些监所一定的经济鼓励。”

黄干看着李学武讲道:“只有从经济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他们才能主动参与到这场自力更生的经济变革行动中来。”

“所以我准备在茶淀农场组建大型制衣厂,工艺品厂、文体用品和玩具厂。”

他点了点桌子,强调道:“同时也要扩大现有的家具厂、造纸厂、印刷厂、皮革厂、养殖场和种植区的规模,形成产业化格局。”

“所以呢?”李学武看着他问道:“你想要我支持你什么?机械、技术或者管理经验?”

“如果有这些当然更好了,”黄干笑了起来,看着李学武说道:“我知道你们厂有制衣厂、皮革厂,商量商量,能不能教教我们。”

“教你们干什么呀,这两个厂子卖你们得了呗——”李学武眉毛一挑,说道:“只要你们的产品走贸易管理中心的渠道进行销售,这件事包在我身上,等你一上任就能签合同。”

“真的假的?”

黄干被李学武的话弄懵了,他只是想学习一下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想过一锅端啊。

“我确定劳改局可出不起买厂子的钱。”

“没关系,可以用补偿贸易的形式进行结算,”李学武笑着说道:“机械设备和技术都可以先提供给你们,包教包会,不收学费。”

“不仅制衣厂和皮革厂,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感不感兴趣?”

“我真是信了你个鬼!”

黄干听到这就觉得有点不对了,看着李学武问道:“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卖厂子玩?”

“你要不是疯了,就是拿我当傻子逗。”

“谁有闲工夫逗你玩——”

李学武嘴角一撇,道:“制衣厂和皮革厂本身就不是我们厂的主要业务范围。”

“制衣厂原是我们厂的劳保用品厂,直到现在还负责全厂职工工装和劳保用品的生产工作呢,不过现在多了些别的业务。”

他介绍道:“保卫部门的训练装备、消防部门的工作装备,以及汽车内饰等等。”

“皮革厂也一样,原本的生产规模就不大,主要是给劳保厂服务的,后来有了边疆的皮革渠道,这才发展起来。”

“现在也是给制衣厂和汽车内饰等项目供货,你们一监所采购的皮革就是我们江南皮革厂生产的。”

“如果你们想要,那就都拿去,毕竟你们的生产成本才是最低的。”

李学武缓缓地点了点头,看着表情仍然带着怀疑的黄干,笑着说道:“怕我坑你啊?”

“怕,我很怕,你很危险——”

黄干撇了撇嘴角,问道:“别跟我说你们厂资金短缺,无以为继,出售资产回本。”

“资金短缺是真的,无以为继那是扯淡,”李学武坦然地讲道:“甩掉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三产工业,本来就是集团化的必然过程,要想出力更狠,就得攥紧了拳头才行。”

他攥了攥拳头,比划着说道:“从今年开始,我们厂不仅仅是要甩掉这些边缘业务,还有更大的动作,不过你没有资本参与罢了。”

“艹,说的我好害怕啊。”

黄干挑了挑眉毛,问道:“你刚刚说要甩掉三产工业,纺织厂也甩吗?”

“还有其他三产工业,都甩了你们怎么安置那些职工啊,总不能送我们这来吧?”

“又没说都甩了——”

李学武笑了笑,说道:“纺织厂可不能给你,边疆的皮革可没有羊毛值钱。”

“就这样吧,你回去考虑考虑,接收一批红星厂的三产,给我们做代工多合适。”

“呵呵——你没安好心。”

黄干扯了一下嘴角,看着李学武的眼睛说道:“可你提出的条件我又舍不得拒绝。”

“嗯,你这样的心态啊,怎么说呢?”

李学武抿着嘴角点点头,说道:“贱人就是矫情啊。”

——

4月30日,星期三。

在月度总结出来前,红星厂宣布了一条消息,工业报刊登并进行了采访宣传。

红星厂将于今年的六月份正式动工,在亮马河工业区建设第一座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仓库式供应中心。

这是早在去年就已经公布了的有关于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系统的布局产业规划。

红星厂当时的说法是,计划在未来的五年内,于全国各大汽车工业重点城市建立汽车零部件供应中心,用于支持汽车零部件的采购、销售、运营和发展。

位于亮马河工业区的第一座供应中心将在供应链系统的管理下,吸收和经营京城以及北部地区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产品,并将产品供给汽车生产厂家。

红星厂同时宣布,红星厂(京城)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供应中心正式运营以后,将上线红星厂在售车型的所有零部件,包括动力总成。

也就是说,如果不嫌麻烦,你完全可以在供应中心自选零部件买回家攒一台羚羊出来。

当然了,这是理论状态。

实际上红星厂并不反对将汽车零部件出售给个人,包括全套的零部件。

但是,购买数量太少,也不符合供应中心的运营标准,意思就是买少了不卖。

供应给维修中心的零部件不算,任何车企都能从这里买一批零部件回去组装成汽车销售。

在这个没有知识产权的年代,红星厂此举无疑是将自己的金饭碗丢在了大街上。

很多人都预测,红星厂此举是昏了头,一旦供应中心正式运营,这里的汽车零部件会被那些车企搬空,然后自己加工汽车、摩托车。

到时候大街上跑着各个厂家生产的羚羊、彗星、双子星等等……等等!这是个圈套!

没错,红星厂现在不怕其他车企将零部件买回去组装生产红星厂的产品进行销售。

这里面肯定有利润,但也绝对不多。

为什么?因为红星厂的汽车产品本身销售价格也不高,在没有流水线的情况下跟红星厂比生产成本,这不是开玩笑呢嘛。

再一个,绝对会有车企这么干,尤其是那些前几年建立起来,濒临倒闭的乡镇车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