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大明元辅 > 第15章 公非辅,乃摄也(二十)教改!

第15章 公非辅,乃摄也(二十)教改!(1/2)

目录

第015章公非辅,乃摄也(二十)教改!

西北边疆的战鼓响了足足半年,高务实在朝中却不可能只关注这一件事。事实上,他甚至还有比西北拓边更要紧的大事在这半年中持续推进。

话说在泰昌元年春闱之后,不知是不是由于高务实日常表现得极其忙碌,似乎有忙不完的政务需要处置,因此在王太后的授意下,司礼监以小皇帝的名义下达了一道谕旨,特许顾命元辅靖国公高务实在公务繁忙时留宿文渊阁,并单独调拨“郑李之乱”后刚刚完成整训的净军一个营负责守卫。

这自然是极其严重的违背祖制,因此在圣旨下达的当日,高务实就赶紧上疏推辞,但被驳回。次日,又有一大堆京官——尤其是御史们上疏表示反对。反对此事的京官不仅有已经为数不多的心学派官员,也有不少中立派官员,甚至连实学派官员都有五人上疏反对。

反对的理由自然是现成的:违逆祖制。然而,大伙儿心里都清楚,祖制其实反而不是反对的关键,真正更关键的是,小皇帝才不到五岁呢,太皇太后又去了京郊佛庵修行,如今宫里真正说了算的只有一个正值盛年的太后……

的确,圣谕确实说了,只是特许元辅留宿文渊阁,也就是内阁办公的场所,此处乃是前宫,不是后宫,别说太后、太妃之类不可能出现,就算宫女也是没有一个的。

可是,这种事你但凡有个苗头,就架不住民间会瞎传啊!再说,皇上年纪这么小,他哪里能下这道旨意?说白了,要么是王太后的懿旨,要么就是高元辅自己的意思!岂能如此!

高务实自己也很纳闷,王太后此人一贯以来极其守礼,按理说不该做出这样一个明显有违礼制的举动才对,可是她偏偏就做了,甚至没有在事前与自己打个招呼……这是为何?

他把东厂提督田义找来,私下询问宫里这两日是否有何异动。田义似乎也猜到了高务实找他来的原因,大概是提前做了些功课,一听高务实发问,马上回答道:“太后这段时间在读《霍光传》。”

高务实即使一贯镇定且演技出众,闻言也不得不微微色变,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问道:“依厂督之见,太后是何心思?若是忧心本阁部擅权揽政,本阁部明日便可上奏辞疏,返回新郑,悠游林下。”

“元辅多虑了。”田义却笑了起来,安慰道,“依奴婢之见,太后对《霍光传》的理解恐怕异于常人,乃是以霍光为安定天下之重臣,于皇帝而言,更是半臣半父之态……元辅,您可是先帝临崩前为今上钦定之‘亚父’,留宿文渊阁又有何不妥?”

高务实沉吟不语,总觉得田义这话虽然也说得过去,但真实情况似乎不应该如此简单。

田义见元辅似有不信,又道:“元辅莫要忘了,将您留宿宫中,可并不是太后开的先河——此前在南京时,先帝不也将您留宿南京皇宫么?先帝做得,今上偏做不得了?”

道理似乎讲通了,但高务实仍于次日上疏再辞,但此番依旧被驳回,驳回的理由也很巧——司礼监正用了先帝朱翊钧在南京将高务实留宿宫中作为对“违逆祖制”的反驳。

这下子,宫外一时安静下来了——祖制之外的那个反对理由,他们到底不好乱说。

然而高务实又再次上疏推辞,理由是先帝在南京并未广蓄妃嫔,臣留宿宫中虽然开了先例,却也正如先帝所言,是便于处理急务。然而眼下虽然朝政忙碌,却也不至于要大半夜打扰皇帝——其实大家自然知道,本就没什么打扰的,朝政压根就是高务实一言而决,五岁不到的皇帝能发表什么意见?真让他发表意见,那才是要出大事呢。

然后,就等来了第三道谕旨,外加太后懿旨。谕旨、懿旨均表示,元辅的担心确实也有道理,但加派净军在夜间守卫文渊阁本就是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元辅不必再辞。另外,二旨又表示,若朝臣仍有疑虑,可着都察院在元辅留宿文渊阁之夜,皆选派一二御史同住,庶几可免忧心。

这一下,不惟高务实,连带外廷也没什么多话好说了——又是派兵“保护”,又是准许御史相伴,还要怎么着?宫外的反对因此偃旗息鼓,高务实也只好接受了这一“恩赏”。

到李如梅出兵塔什干的那一日,高务实已经留宿文渊阁多次。不仅如此,他还下达了另一道阁令:若内阁有急务相召,东华门夜间当许朝臣入阁议事。这一下,倒仿佛坐实了他高元辅的确忙到日夜不分。

这夜的文渊阁内烛影摇红,高务实握着羊毫的手悬在半空中,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个不规则的圆斑。案头摊开的泰昌元年新版《大明会典》被翻至《学校》篇。

纸页上,“府州县学教授经史”的条文旁,用朱砂密密麻麻批注着“算学当明田亩勾股”、“农学宜讲粪壤之宜”等字。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冰花窗格,在他大红纻丝的坐蟒袍上投下细碎的银鳞。

“元辅,叶天官到了。”负责夜间伺候的小宦官掀开棉帘,寒风卷着雪粒子灌进来,吹得炭炉火星四溅。高务实搁下笔,见叶向高正跺着脚解下狐裘,腰间玉带扣上还凝着未化的冰晶。

“进卿(叶向高字,高务实是他老师,因此称字不称号)来得正好,”高务实指了指堆在墙角的木箱,“工匠学堂新制的教具样板刚从京华送来,你看这——”他掀开箱盖,露出一套精致的木质算盘模型,“顺天府学的廪生试过,用这算盘教开方术,三日便能入门。”

叶向高老老实实按照师生之礼拜见之后,凑近细看,见算盘底部还刻着“京华泰昌甲辰年制”的款识:“师相是想将这等教具分发各府?”

“自然。”高务实又取出一轴画卷,展开竟是江南水田的等高线图,“应天府学的试验田,我让工匠学堂的学生用经纬仪测了地形,按算学中的‘梯田法’规划,比传统水田增产一至两成。那些吵着‘奇技淫巧’的士绅,看过实测数据后,已有人递帖子到我府中求购测绘图法。”

叶向高抚着图上细密的等高线,忽然瞥见图角盖着“钦差巡抚应天”的红泥大印:“师相动作好快,想必已与地方官通气了?”

“通气不如通利。”高务实轻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沓契约,“松江府的棉商顾某,去年改用京华的轧花机,比往年多赚了三千两,因此主动捐出百亩良田作为学田,条件是府学要开‘格物课’,教匠人改良织机。”

他说到此处,敲了敲契约上的朱砂批文,“我批了‘准其子弟优先入实用科’,顾某于是在半个月前亲自送了二十架新织机到应天府学。”

叶向高忍不住笑出声:“师相这是拿商利作诱饵,引士绅入彀?”

“非诱饵,是共赢。”高务实又翻开一本牛皮封面的账册,“去年两淮盐商用算学重新核计盐引,并改良各环节用度,结果平白多出三万引的收入。他们尝到了甜头,已串联本地籍贯之官员联名上书,求在扬州府学设‘商算斋’。”

他呵呵一笑,指了指账册上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我让工匠学堂的算学教习紧赶慢赶地编了《盐业相关算法小计》,每售出一本,便捐十文给学宫买教具。”

说到此处,高务实忽然压低声音:“最紧要的是师资。工匠学堂今年结业的学生里,有个叫孙承望的高阳学生,听说乃是新科榜眼孙承宗之旁族,此生竟能将《九章算术》与火器弹道结合,算出不同仰角的弹着点,颇有几分天赋。

我打算让他去顺天府学任教,兼管当地武学的火器教习——那些南兵将门子弟,听说能学‘打炮算准头’,比起背《论语》来,至少起劲十倍。”

叶向高注意到案头还放着一摞卷宗,最上面的《顺天武学改革条陈》,落款处还盖着兵部大印:“师相连武学都要改?”

“武学也是关键。”高务实抽出其中一页,上面画着新式火铳的分解图,“李如松上报说他麾下精锐,上个月因不懂弹道学,在雪地里演练‘步炮结合’时误判射程,平白折了五骑。

因此我让军事学院的格物课教‘火器诸元计算’,那些带兵的将领,比谁都怕自己的家丁不如别人精,自然会催着子弟学好算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